神秘陪练帮助中国棋手夺冠
2018年12月底,天府银行杯世界围棋赛总决赛激战正酣,由中国等级分第八的陈耀烨,对阵韩国等级分第一的申真谞。胜者将获得创纪录的200万元冠军奖金。
25日,申真胥在三番棋第二局中胜出,大比分扳为1:1。输棋当晚,陈耀烨和他的“陪练”彻夜推演。
26日,双方前28手和第一局一模一样,直到陈耀烨下出29手 —— 他和陪练研究出的二路断的新手。
申真谞猝不及防,新手建功,陈耀烨最终拿下此局夺冠。
这位幕后陪练英雄,就是腾讯开发的围棋AI软件“绝艺”。绝艺对职业高手差不多要让两子。陈耀烨平均每月和绝艺对局超过100局,这位棋力强于他的陪练带来的助益,尽可想象。
体育界对陪练的概念并不陌生
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球队里的陪练就是世界级的。出走的乒乓球陪练,能战胜中国队员夺冠。羽毛球队还有以多打一、对侧垫高场地等各种独门陪练手段。
孩提入门时代,家人的陪伴是常见的陪练选择。棒球明星铃木一朗就是小时候训练之余,还和爸爸、哥哥长时间练球、打棒,逐渐走上职业球星之路的。
最忠实的、随叫随到的陪练就是自己。有一堵墙,棒球就可以练习反弹球地滚球,乒乓球可以练推挡。如果连墙都没有,足球可以练颠球,棒球、篮球可以做自抛自接的手型练习等等。
任何一项技能要精进,都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陪练,无论是他人陪练还是自我陪练,就是从量变中寻求质变、在重复中感悟提高的一个过程。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这个“功”大多数要归功于陪练和自我练习。
阅读和做题是学生常见的陪练方式
手捧书卷,心有余香,文字可以通过阅读无延迟、无损耗、直接映入脑海。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书籍是人类最好的陪练。
做题是更积极的阅读。一些APP还能高效统计和分析,实时调整出题难度。这样的助学APP有的直接就叫“某某陪练”。无论是远程的老师直播,还是通过AI技术手段,为的就是督学、伴学。
有人做阅读笔记,有人整理错题本。喜欢社交的还会参加读书会,或加入学习小组,不断升级自己的陪练系统。
教练系统还是陪练系统,问题定位要准确
有的孩子学球进步慢,就到处寻访教练和俱乐部。或者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就琢磨换班级、换学校。家长很有可能是没有把问题定位清楚,没有区分教练系统和陪练系统。
学校作为一个主要教学、教练的场所,它未必是合适某个特定孩子的陪练系统。正如一个有经验的拳击教练往往很年长,他可以点拨拳手技术,激励精神和心理,但是很显然,他在陪练方面可能完全不能发挥作用。
在孩子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家长需要更多地审视孩子个性化的陪练系统,而不是追求总体教学质量的学校。
陪练系统不能喧宾夺主
孩子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校内自习抓得不紧,然后家长就用学而思把他课后时间填满作为补偿。这属于陪练系统喧宾夺主的情况。
教练系统的传授和启发,可以决定陪练系统的方向和效率。忽略掉教练系统会让孩子事倍功半。
简单堆砌陪练模块还会拉低孩子的学习效率。不同科目有思维方式、时间空间、和心理状态的切换成本。而这些成本不是简单相加,多了会形成大脑知识吸收的拥塞。
搭建陪练系统责任首在家长
不管是学业,还是音体美的素质类教育,初期陪练系统的搭建,责任肯定在家长;因为学校不能做到极致个性化,而如果孩子好习惯还没养成,很多练习还需要家长“陪”。
“陪”当然是为了“不陪”,自我陪练的效率总是最高的。在线课程要考虑标准化和大多数,还要穿插保持兴趣的桥段,效率会打折扣。线下辅导效率就更低了,但孩子如果缺乏自律,线下辅导就更合适。
孩子自律,就有机会选择效率更高的陪练系统。
孩子陪练系统的问题解决了,家长看待教育系统的挑剔和焦虑会缓解不少。现在的棋手,肯定不会要求教练一定要比自己下得好,或者一定要天天陪着自己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