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天生和竞技联系在一起。没有竞技,体育锻炼会很大程度失去目标;参与竞技,家长又担心孩子不能承受随之而来的压力。本文设计了三个设问,帮助家长快速判断孩子是否为参加竞技性球队做好了准备。

孩子的年龄够吗?

青少年运动和心理发展的专家们一致认为,8岁以前的孩子是不适合竞技性比赛的。主要是他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胜负,频繁地打分和评估对他们效果也不明显。这个阶段主要还是锻炼身体、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兴趣和体育精神。以下几个现象说明孩子的成熟度在提高,也许即将准备好加入一支竞技型球队了:

  • 孩子能接受教练或家长的引导,知道即使尽了全力,仍然有可能输掉比赛。
  • 孩子的自律程度在提高,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 孩子可以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能很好地理解教练对球队或球员个人发出的指令。
  • 孩子逐渐理解比赛的规则,知道球队和比赛的运作大体是怎么一回事。
  • 孩子开始有更多的耐心,能够更多地忍受比较枯燥的一些练习。

孩子的技术水平够吗?

在兴趣性锻炼中,孩子的表现机会是基本均等的。竞技性队伍难免追求成绩,如果孩子的水平不够,那么可能不会有太多上场时间。家长和孩子应该能理解这种状况。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加入竞技性球队的目的,就是督促孩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快地自我提高。到了8岁10岁这个年龄,大部分孩子都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很渴望知道自己和别人比,自己的球队和别的球队比,会是怎样。他们经常会围着大人们问,我能上场吗?我们会赢吗?每一次参加的比赛,孩子们总是簇拥着问哪怕是不相干场次比赛的比分。我们绝对应该保护这种热情和好奇心。实践证明,在孩子刚刚进入竞技性世界的时候,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长上至关重要。告诉孩子,每天不断进步、解决存在的问题就能上场;而不是和别人去比。球队就是一个成长集体,赢一支更差的球队,对成长并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是教练还是机构,需要大力提倡技术的精进,而不是比赛的胜负。精进包含了一个可以掌控的循环:确立目标,为目标付出努力,学会学习,面对和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接近或达到目标。精进是提高个人和球队竞争力的根本,而胜负(特别是青少年比赛的胜负)是很难掌控的。

孩子学会竞争了吗?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筛选型的社会,孩子们是无法被保护起来,逃避掉所有竞争的。竞技性比赛的输赢、比分和名次都需要通过竞争得来。有两种典型的竞争心态。一种是为了赢而竞争,即为了取得胜利的结果、为了做得比其他人都好去竞争。另一种是为了超越自我而竞争,这意味着通过竞技场上的表现超越自己的目标。研究表明,为了超越自我而竞争的孩子,通常变得更自信,更能面对困难,运动生涯也会坚持得更长一点。这样的竞争仍然驱动孩子去赢得每一场比赛,但是驱动力已经从“我要干掉其他所有人”,变成了“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把孩子的关注点从输赢、对手等不可控、容易引起焦虑的因素上移开,竞争就成为激励个人成就的非常好的手段。

通过上面三个设问,相信你对孩子的竞技适应性有了初步的答案。无论孩子比赛输赢,我们都要表扬孩子勇敢超越自我的精神;不管球队战绩如何,每个孩子对球队的贡献都需要被关注和肯定。如果赢了球,除了奖杯奖状,我们更要让孩子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为球队的团结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