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球机制是什么?

投球机制和上面提到的挥棒机制一样,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动作」,也别忘了「动力链」,脚板、膝盖、髋关节、躯干、肩膀、手肘、手腕。(力量都是由下到上由后到前)
投球机制的好坏对于一位仍然处于生长阶段的选手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篇2017年的系统性回顾文献当中提到,在美国有将近400万的小孩从事打棒球的活动,当中在一个赛季中因为投球动作的不正确和过度投球导致了26-51%的小朋友出现肩膀和手肘受伤的情况。
主要也跟这些10-15岁的小孩骨头还在生长阶段,相较于大人较为脆弱也有关连。而且投球的神经肌肉记忆主要是自青少年发展出来。因此,在这年纪建立一个正确的投球机制是很关键的过程,也能够避免关节、肌肉、骨头和韧带有较大的承受压力。
投球动作是一整套动力链的展现,能量从下肢依序经由跨步、骨盆转动、躯干转动传达到上肢并将球投出,最后呈现在球的位移与转动动能上。一个完美的投球动作势必会遵循「速度原则」,当前一个肢段达到最大旋转速度后下一个肢段才会开始旋转,如此才能有效地将能量传递下去。
接下来用一些图片来看看有哪些错误投球机制和容易受伤的动作。

容易受伤的投球动作

倒W(M型态)
也是之前我做的投球文章里所提到的M型态,这样的姿势容易照成肩膀旋转肌冲击,在躯干未旋转加速前,已经对肩肘造成负担,会有肩膀和手肘内侧疼痛问题出现。

倒L
简单来说就是投手在跨步同时、甚至跨步后,会出现球指向二垒方向或握球是面向中外野的特证,会导致小臂过早旋转、肩关节外转不足所造成的时间点问题,造成肩肘不必要的负担。

高举过肩
前脚著地时投球手高举过肩会挤压肩膀内的关节唇,造成负担和伤害。

小臂开掉
摆臂起来时小臂应在90度内,超过90度会给手肘带来更多的负担,左图伟兰德角度大概在45度左右。

手套侧不稳定

躯干旋转前手稳定拉回靠近胸口,如果是往左外侧摆的方式,会影响到整个上半身的旋转。

不是前臀带动
投球跨步应用前臀带动朝目标移动,而不是前脚大腿外侧,用臀部才能用到所有下半身的力量,这也是S型态重要的一环。


前导脚开掉
前脚太早开掉力量会流失,记住动力链的法则,投球前脚着地后上半身才能旋转,如果落地前前脚太早开你的髋部也就会跟著开。左图明显田中的前脚做的很好。

前脚踏地过程中过多的膝盖屈曲
前跨脚在踏地过程中,膝盖的弯曲角度是影响动力鍊传导至躯干的一项重要因子(出手时膝盖往前移动一英寸球速会少一至二英里),在前跨脚踏地过程同时也会将重心向前转移,过多的膝盖弯曲(黄线)相对是处于比较不稳定的状态(增加四头肌负担、踩下去煞车的力量不会转移到臀部),如此一来便会影响后续骨盆、躯干、肩膀的旋转时机。

投完球后身体立即停止转动
投手投完球应该继续以前臀为轴旋转往左侧方向,这样会给肩膀更多时间做好减速动作。传统观念都会要投手投完球做好内野防守动作,如果马上做守备动作停止转动,会给后肘跟后肩巨大的压力。一场比赛会打到投手那的球也没几次,投球数量可是更上许多次,减少肩肘受伤风险要比接到一两颗球还重要。

球出手瞬间过多的肘弯曲
球出手瞬间,过多的肘弯曲会增加肘关节的力臂长度以及手臂旋转的角动惯量,使得肘、肩关节的力矩变大。(左图跟上面打击提到的T概念一样,红线这个不叫开掉…)

不正确的躯干旋转顺序
以右投手为例,当前跨脚踏地后会诱发出骨盆的旋转,此时躯干并未开始旋转,这个时候骨盆面向本垒,胸口则是面对三垒的方向,形成臀肩分离。若此时躯干就过早跟著骨盆旋转,会导致躯干在旋转的同时肩膀还留在身体后方,产生我们常听到「肩膀开掉」的情形,这虽然能增加投手的最大肩外转角度,但也对肘、肩关节造成更大的力矩与负担。

关于什么是投手良好的投球形态,我们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