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球相关资讯

印地安人队王牌崔佛·安德鲁·鲍尔(Trevor Andrew Bauer)投球动作

包尔的投球动作跟传统投手动作不太一样,从一旁看过去,他就像在投掷美式足球。当包尔拿球的手离开手套之后,他并没有将投球手臂往二垒侧延伸或使其远离身体。对包尔来说,投球手臂向二垒延展,只是会形成不必要压力的无意义动作。相反地,他会在右手脱离手套后,将右手肘移向一垒侧,藉此使右手臂保持贴近身体,而右前臂则与地面平行。当他的左脚在投手丘前方落地,右前臂会肘转朝上,手肘呈现90度,这时他手握球的状态和身体姿势,就很像美式足球四分卫掷球前把球拿在耳边的准备动作,非常紧实、有效率。

这种手肘转动方式之所以称作「螺旋」,是因为手肘从手掌离开手套到准备把球投出前的运作过程,就像在走一段向上的螺旋梯。包尔把没有向后摆臂延伸的投球手臂机制,称作「中性姿势」,他觉得中性姿势正是使他比多数投手都还要健康的关键。在2018年下半季之前,包尔从没被放进伤兵名单或错过任何一场先发。

日本棒球科学家手塚一志的著作《投球的本质》(ピッチングの正体)就是在说手肘螺旋式转动的概念。「结合肩膀向外转动及前臂向外翻转,可以造就更有效率的手臂运行路径(很像S型态)。手臂向二垒延展摆臂的过程中,前臂先向内翻转,随后才向外翻转,之后手臂往前方甩动、将球投出之前,前臂又会向内翻转。简单来说就是投球过程中,手臂一直反覆出现各种动作(很像M型态)。

投球共轨效应

投球共轨效应指的是,不同球路如果在出手点和出手之后的初始路径能够愈相似、在飞行过程中愈晚才揭露它们的真实身分,这些球路欺骗打者的效果就会愈好。

距离投手丘6.1米的距离,大概是一般职业打者在投手球出手后,决定是否出棒的时机点。如果你的直球和变化球两种球路,能在出手后的初始路径相似到6.1米处再转变,就代表具有共轨效应。

跨步距离

一般来说,投手投球时跨步的距离大概是他身高的80%,而前赛扬投手林瑟肯跨步距离是他身高的130%、洋基队查普曼120%,这个特点让他能产生更多的能量。

球是怎么离手的

在以前,我们认为投手能有意识的决定出手的时机点,投手透过手指的移动将球推出,但现在我们透过艾杰摄影机可以看到,投手不是透过手指的移动将球推出,而是藉由手掌的力量使球体直线加速,最终迫使手指向外延展或松开。

包尔把艾杰摄影机带进了棒球界!!!艾杰摄影机采用全局式快门,它所捕捉的每张影像都是每个当下完整的画面,而且拍摄速度极快,因此能避开果冻效应,跟其他大多数的全局式快门高速摄影机比起来,艾杰摄影机能捕捉到较多的光线,所以能创造出更好的画质,简单来说你可以用它来拍蜂鸟看蜂鸟是怎么飞的。

减速肌肉的重要性

1974年国联赛扬奖得主Mike Marshall,他拥有人体运动学的博士学位,在他选写的书籍《投手训练》中提到了减速的重要性。

马修认为,如果投手的大脑不认为他的减速肌肉能承受投球动作所带来的力量,那大脑就会下意识的限制丢球的速度。

马修写到:「直线加速赛中,一台赛车能在¼英里的赛道上达到500英里的时速,不过赛道终点线后方只有100英尺的缓冲区,再过去就是一道2000英尺深的悬崖,这时问题就来了:赛车驾驶能在100英尺的缓冲区内把车停下来吗?当棒球投手每次尝试投出具更快速度的直球时,他的小脑都会问:我们的肌肉⋯⋯能够在球脱离手掌心到投球手臂朝本垒板完全延展的这段距离之间,安全的煞住投球手臂吗?」

超负荷训练

丢一颗较重的球比如约200克(硬式棒球约145克)会增加总力量。当投手的投球手臂向后延展,展开投球动作,使出最大肩膀向外转动幅度或向后倾倒时,手中的球会感觉更重,此时身体就会去适应更大的总力量。超负荷训练也可以跟低负荷训练做搭配,这种双箭头的训练法能增进总力量和巅峰力量。减重球能增加手臂的移动速度,创造更高的巅峰力量,而巅峰力量在决定最终的投球速度上扮演重要角色。藉由加重球和更大的总力量来强化身体,可以使身体承受更大的巅峰力量。

球速与转速

球速主要跟肌肉有关,代表它是可以被训练提升到某个程度的能力。但即便像球速这样的能力项目,有时也会受到身体组成和素质的限制,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肌肉构成仍略有不同。比如说,有些人的肌肉比较能承受大训练量,却无法创造出很高的极速;有些人可以举起非常重的重量,却没办法很快地重复抬起较轻的器材;有些人则是能快速地重複抬举较轻的器材,却拿不起很有份量的杠铃。即便如此,在某个能力天花板之下,肌肉的强度还是可以被调整的。

转速就不太一样了。有些投手球速很快但转速普普,而有些投手则是球速不快但转速惊人。球的转速还有旋转转轴,关乎投手关节的移动范围大小和结缔组织的延展性。有些投手的韧带和肌腱比较僵硬、弹性不佳,但有些则能在做出动作前的几毫秒内,储存更高的能量。结缔组织延展性较佳的投手,投球前就像在把橡皮筋拉长,等到他们投出时,结缔组织就会跟紧绷的橡皮筋忽然被释放一样,创造瞬间归位的效果,而此效果会再搭上肌肉的动作,在球体上施加出旋转。因此,投手结缔组织的延展性和转速表现都有其极限,这些条件大多是天生的,没办法透过指导和训练改变。如果打者出棒时跨步太大,教练可以去修正他的动作,但要是投手结缔组织的延展性不好,再厉害的生物力学家也都无法改变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