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师》选取了传统的青少年教育励志题材,涉及到让国人感同身受的阶层分化问题,再加上传统的印度异域文化元素,很快成为一部好口碑电影。影片涉及到的一些教育观点,值得教练和家长们思索。

教育不是优胜劣汰

9A班是学霸班,而主人公嗝嗝老师接手的9F班,就是由出身贫民窟、抽烟赌博、随时准备退学的学渣组成。而正统的学校教育,就是把这样的孩子垃圾分类般地挑出来,汇总起来,必要的时候(比如影响到优等生学习的学校秩序的时候),就把他们赶出校园。

影片的主线就是嗝嗝老师不断对抗这种淘汰机制,为9F班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让这群学渣在学校的体系中生存下来。9F班和嗝嗝老师需要证明的,就是只有差的老师,没有差的学生。

教育需要老师承担“黏合”责任

一个学生一天除去睡觉的时间,和老师互动、和家人互动、和自己互动时间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只管选拔和淘汰的学校体系,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学习习惯差不自律的学生,只要有一项成立,教育就会出大问题。

如果协调学校、家庭和个人教育的责任完全落在家长身上,因为能力或精力的问题,家长难免焦虑。当然也不能指望青春期的学生自己能完全处理好这些矛盾。嗝嗝老师的可贵之处,就是她以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站了出来,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之间出现裂缝的时候,充当黏合剂,让学生的教育能完整、持续地运营。

教育需要帮助人摆脱恐惧

印度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名著《唤醒智慧的教育》中说,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或是制造一些学者和求职者,而是培养出摆脱恐惧的完整的男男女女。

嗝嗝老师从小患有先天性抽动症,会抽动脖子并发出嗝嗝的怪声,经常招人嘲笑。她的校长让她当着全校师生介绍这个病症,并说出想要学习的愿望,帮助她克服暴露缺陷的恐惧。她日后学业有成,也成为了一名老师。

影片的一个转折点是,嗝嗝老师让9F班每个孩子把自己恐惧写到纸上,然后把这一页撕下来折成纸飞机扔走。孩子们去除心魔,告别过去因为恐惧不能成功而产生的哀怨和自我放逐,开始真正找到学习的状态。

后来,嗝嗝老师也成为一名成功的校长。她退休的那天,当年9F班的同学们回到学校。见到昔日的老师,学生们的笑容温暖而天真。他们都走出了平民窟的阴影,拥有了完整、平和的生活。


更多棒童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