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课上孩子的一句话让教练一时语塞。

“教练,你要是再对我这么严,我就告诉妈妈我不喜欢这个课,她就会退费。”

也许是孩子真的累了,也许是他妈妈给他报了太多的课已经让孩子厌烦;但是能这么“直接”和教练交流的学龄前孩子不多见。

利用休息间隙,教练立刻就孩子的状态和他妈妈做了交流;解释了训练的基本要求,以及要遵守的一些规则。于是妈妈和教练一起和孩子沟通,结果这堂课孩子完成得特别好。

家长也不是都能接受和配合教练的安排。例如,教练在鼓励模范球员的时候,会发放一些小奖牌。但是,有的没有领到奖牌的孩子的家长课后会来质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大家都完成了一堂课,应该得到相同的鼓励。这让教练在尺度掌握方面会有一些困难,可能不得不放松标准。

这是一个体验经济的时代,一切要从客户体验出发。教育,不管是课外素质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也都“体验经济”化了。

放学了,家长接到孩子后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今天在学校开不开心啊。家长关心的大多不是求知向上的成就感带来的开心,而是在情绪方面,孩子是否在老师、同学的氛围中受了委屈。

下课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喜欢今天的这个老师/教练吗。孩子还不能马上回味出自己这一个小时浸入其中的综合体验,但很明显,对比项目本身的特性,无压力的和老师交流的愉悦度是压倒性的。

国际学校因为提供了和国际接轨的课程和升学体系,所以很受现代家长欢迎。他们的教学体验也更能满足家长们的期望:孩子会更被尊重、被鼓励,也会更快乐一些,他们的自信心不会像公立学校因为有相对严格的规矩被打压。

然而,一个追求体验无处不在的时代,就是一个悄悄“去意志力”的时代。所谓体验好,就是最好不要动用户哪怕是一丁点的意志力。不要等待,不要考验用户的耐心;不要选择,不要让用户产生疑虑;最少的学习时间,最好不要用户思考。挑战用户的意志力,就是要冒产品失败的风险。大多数人都会适应苹果手机流畅的滑动操作,不会有耐心发掘并记住Palm、诺基亚、黑莓快捷键技巧。结果有着更高操作效率的那些手机品牌都消失了。

英国人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遴选了两组人,一组在生活和事业上更成功,另一组则相对平庸。组织者发现,在类似“最强大脑”的认知型的测试中,两组不相上下,甚至平庸组更强一点。但是测试在一堆干草中找一个针(实际上里面并没有),看哪组用时更短的试验中,平庸组很快放弃了,认为里面根本不可能找到;而成功组坚持了5倍长的时间,直到组织者喊停。不轻言放弃的习惯和能力让成功组胜出,这就是意志力的胜利。

意志力是那些个0前面的1。没有这个1,后面跟着的由认知能力带来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因为困难是常态,面对困难时靠意志力的坚持,让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了发挥的机会。当生活在一个孩子面前逐渐展开真实的画卷的时候,他们会发现没有那么多good job, great, nice play,他们还能把手头的事情继续下去而不轻易退出吗?

在任何的事情上,孩子能忍受一点点小小的不快乐吗?等待排队时间长一点;自己暂时不是队伍里最出色的那几个;有些作业或训练比较枯燥,需要慢慢练、重复练;有些练习做不到位,总是被老师、教练批评。。。并不是天赋上有什么缺陷,也不是本质上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一些小烦恼,小不愉快,孩子能接受吗,还能坚持下去吗?

要知道,让孩子坚持下去需要很多理由,而放弃则很容易。毕竟现在孩子的选择实在太多太多。围棋不爱下可以去学钢琴,钢琴弹不好还可以去画画,画画嫌烦了还可以去练体育。而体育的足球、篮球、棒球、冰球、橄榄球、网球等等,光来回上体验课一个学期都排不完。然而,意志力就是只能在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专一的事情上才能得到锻炼,是在考验孩子是否能坚持一些实际上完全可以放弃、有替代选择的事情。

意志力非常重要,同时也非常稀缺,但是它也是可以培养和锻炼的;只是一旦懈怠,又特别容易得而复失。对于孩子来说,培养意志力的第一步,就是“文明其精神”的同时要“野蛮其体魄”。体育在培养孩子意志力方面的作用是学科教育不能替代的。

有的家长问,我孩子努力学数学,不也是在磨练意志力吗?这要看孩子是否意识到数学是他升学选拔的必修科目。如果是,那就不算。因为家长和孩子都知道这是没有退路、不得不做的刚需,不属于“可做可不做”范畴。孩子锲而不舍求解难题的劲头,很有可能是在其他场合或其他项目中锻炼出来的。

我们参加的一些赛会制的比赛,当球队多的时候,为了充分利用球场、压缩比赛日,夏季比赛编排甚至是从早上6点到午夜12点。美国的孩子,似乎对这样的安排没有什么不适应,总是按时到达热身。教练们则专注在训练和比赛上。而国内的孩子,对于生活上的稍许不方便,一开始是不适应的;休息的时间被打乱,往往不能按点吃饭,队员会产生一些额外的焦虑。教练免不了要做更多的思想动员: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其实那些束缚手脚、影响水平发挥的“包袱”,都是些无足轻重的琐事;只要活得稍微“野蛮”一点,拼搏的意志品质再强一点,“包袱”就会烟消云散。

并不是孩子自己主观要成为在温室里被婆婆妈妈地培育起来的花朵,而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家长也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

各大公司重金招揽最顶级人才,成为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体验设计师。用户粘性、用户体验、停留时间、活跃度这些指标反复打磨。不管是硬件的产品还是软性的服务流程,对用户意志力的消解无所不用其极,也日益潜移默化。有些孩子沉迷于游戏,确实不能仅仅责怪孩子意志力薄弱。那些精心设计的升级、积分系统,目标就是让玩家在虚幻的成就感中不能自拔。

如果围绕着孩子的教育体系,也像那些流行游戏一样,营造出一层一层的虚假成就感系统,孩子要培养意志力,恐怕难上加难。

我看到一支美国的球队输了球以后,全队哭得稀里哗啦,于是问赛会主席,她们这么伤心,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赛会主席回答我,every year we make every girl cry。对于一个存在了75年历史的青少年体育联盟,如果他的话不太夸张的话,have fun、快乐教育,显然不是他们的一个主要选项。

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2017年世锦赛首轮即被淘汰。这位长期位居世界羽联排名第一但从未获得世界冠军的悲情英雄35岁仍难言退役,因为大马羽球后继无人。李宗伟遗憾地说道:“大马有很多有天分的年轻球员,但是问题在于很多球员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自我要求不高,容易放弃。”

不是天赋,也不是球技,是意志力,在决定着下一代是否能接班,是否能再创辉煌。

人类接不了班,AI就会来接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坚持不懈,人类这些意志力的难点或空白,机器人可以轻松填补。

看来孩子们训练和培养意志力,还真是要对抗一下这个体验经济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