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棒球手最怕练错了位置。球队追求最强、最高效的球员组合,球员在适应球队角色需要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发挥个人天赋和技术特点。很多时候,球员往往倾向更早进行场上位置角色的规划。错误的选择意味着缺乏竞争力,让球员过早触及天花板。

家长首先需要避免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

错误一、忽视棒球队的基本战力输出是强投强打。
也许大家看了太多的大联盟精彩美技短视频,对双杀、盗垒等非常痴迷。对场上的特定防守位置,比如一垒、游击、外野等印象深刻。但是攻防对决的绝大部分,在投手投出球、到击球员击球的0.4秒已经结束了。后续只是棒球比赛的衍生产品。所以在辅导少年球手棒球训练时,永远不要忽视对孩子投球和击球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因为投球数量的限制,一支球队至少要1/3到1/2的球员能进行投球轮换。而专业或职业球队,则需要专门的庞大的投手群。投球能力,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开发的攻击性防守能力,如果他特别在乎未来自己在球队中的上场时间的话。


另外,家长往往忽视了打击能力其实影响到了孩子在球场上防守位置的选择。孩子能否上场,在场上占据什么位置合适,大多数情况是由他的打击能力和特点决定的(这一点我们下文会细谈)。
错误二、在兴趣阶段过早进行选择。
选择大于努力。不应该选择的时候就过早定型也是家长常犯的并且也无法弥补错误。比如我们很多球队,迫于成绩压力,往往只能专门辅导两三个孩子的投球。或者为了追求孩子在有限时间中的技术熟练度,在U10或U12阶段就过早定型孩子打某个位置。当孩子在青春期发育后,可能出现选择完全错误的情况。
对于在早期兴趣阶段,家长如果碰到能够顶住球队成绩压力,给到更多孩子尝试更多防守位置和球队角色的教练,那请一定去珍惜,这样的教练太少了。而如果碰到教练带队比赛时换人和换位不充分的教练,家长也要理解教练背后的压力。毕竟,现在哪怕是5-6岁的家长,加入球队或俱乐部,都要问及参加过什么比赛,获得过什么名次。在那些传统特色项目学校中的教练,那更是围绕成绩转的。
对于球员直接监护者的家长来说,你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最好到15-18岁,伴随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技术发展,再做出妥善的选择。而且选择的时候,是立足于孩子能否打好下一级别的比赛。比如,现在是初中的,要想好他在高中校队,能否站稳这个位置,现在是高中的,那么他是否有机会在大学或职业队打上这个位置。

举个反例。一个家长为了保证孩子上场时间,因为孩子接球稳,就让孩子过早地站在了一垒。但是当孩子逐渐长大,却是灵活瘦小型的体型,可他没有锻炼出在球场上的灵活运动能力,击球也不是力量型的,那么在下一个级别,他在一垒位置很快就会被淘汰,其他适合他身材的位置技术又完全没有竞争力。
在具备了球队的投打通用战力的基础上,多方位尝试和学习各种位置技术,到了初、高中阶段,就到了更专项地选择棒球场上位置的时候,目的还是为了最大化个人发展和最大化球队贡献。
根据球员发育情况和运动能力分成三种类型
类型一、运动型
灵活、敏捷,有最强的运动能力,身高和力量不是那么重要。

教练会把球队中运动能力最强的球员放到哪个位置上呢?答案(依次)是游击手、中外野手和二垒手。这些球员的运动天赋,用来保证球场中轴的大面积的防守的照顾范围。用他们的爆发力、第一步的启动、大范围的跑动、灵活的接球和传球,来挽救大部分打出的球,控制已经击球的对方球员。



他们的任务无疑是以守备为核心,不奢望他们打出太多的本垒打、二垒安打,但不代表对他们的进攻没有要求。他们能以自己的方式,注重安打和选球,获得极高的上垒率。上垒后的盗垒和在同伴强棒掩护下的抢垒得分,依然是他们最擅长的也是最多承担的重任。
类型二、综合型

拥有相比“类型一”球员差一等的运动能力,但身手仍然相当的矫健灵活。只不过如果身高超过180、190,相比类型一球员在中轴防守中,机动性没有太大优势。不如把多出一点的身高和体重、多出一点的力量,转化为给球队多贡献的长打和打点能力,把更多的已经上垒的“类型一”队友送回本垒得分。所以球员的身高、体重和力量不是简单的属于球员个体的私有的属性,而是要放到整个球队中去做最优化配置。球员不要老想着我自己是怎样的,而是我是怎样在球队中被配置的,包括棒次,包括位置。

类型二更多地成为三垒手、左外野手和右外野手。他们也相当的灵活,也有相当的照顾范围。但已经不需要他们的极致速度了,因为游击手、二垒手和中外野手会去弥补他们这方面的不足。他们更多的是在出色完成自己不需要那么多的移动范围的防守任务的同时,能成为第三、四、五棒的中心打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外野手丝毫不是因为技术在球队中较差所以放置到外围的选手。他们只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承担不同的比赛任务。另外,中外野手是和左右外野手是完全不同类型的选手,在球队中扮演几乎不同的角色。

类型三、高壮型
在球队中拥有最高大最强壮的身体条件,对他们的速度方面,基本没有太多的要求。很显然,这时候我们期待他们能把更多的球击出本垒打墙。在两个队伍出现胶着局面时率先能打出破局的长打、本垒打。

还剩下的捕手和一垒手这两个位置就是为他们准备的。捕手要承担相当重的防守责任,要通过自己的力量传球控制各个垒位,要指挥或配合投手,还要防守住本垒。但他总体上移动距离不会很大,所以他可以被允许有更多一点的体重,有机会产生更大的力量来帮助球队的打线。


而一垒手则责无旁贷地承担最强棒的重任。相比三垒手,同样是球场角部区域的防守,但因为右打者居多,处理防守击球更少,那就需要贡献更多的强棒。大联盟各位置平均薪酬最高的是一垒手。这些钱主要是支付给他们的棒子的,让一垒跑垒员出局的那些封杀只不过是一垒手核心能力的添头而已。

降低青少年球员发展风险
了解了上面的三种类型,以及在球队防守阵型中的不同定位,你们也许能感觉到,往往不是球员挑选位置,而是位置在挑选球员。球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身体的发育,会形成自己的特点,这逐渐会变得很难改变。这些特点会让他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去给球队高效输出自己的能力。当然反例、特例总归会有。比如可能到了某一层级的球队,就没有运动能力弱的球员了,或者内野手都很强壮,甚至投手也可能会是强棒。但是在追求顶级运动成绩和效率时,细微的差别总归会有。这些细微的差别,决定了球员在不同位置上发展的可能的天花板。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在青春期以前的球员发展中,过早地固化位置,就会抑制球员发展潜力,很可能会出现完全错判球员类型、让球员压错赛道的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阶段过度追求比赛成绩,是对青少年体育潜力发展的一个伤害。因为在这个阶段,教练在外界压力(可能来自家长,也可能来自单位)追求成绩,就会迫使他去思考最大化输出球队战力。也就迫使他更多地依据球员尚未发育完全成型的当下的技术和身体形态,按上面的类型去固化球员角色,增加他们在固定角色上的熟练度。这样球队成绩是有了,但是球员的发展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当然,现实的世界无法提供理想化的成长环境。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去合理规划球员发展,并且做出努力去对冲这种球员发展风险。在棒童U12及以下级别是强制多角色发展的,无论球员现在表现出哪种类型。棒童联盟的比赛强制运用全队轮换的方式进行比赛。棒童也把这种比赛规则作为《棒童充分参与原则》(Bonkid Participation Rule,简称BPR,链接访问这里)五年前就对内外发布。这样教练只有提升球队所有球员的进攻和各个位置的防守能力,才能让整个球队的战力提升。这是用付出更缓慢的球队战力发展的代价,换取降低单一球员发展风险。

棒童BPR规则卡片(对于投打比赛可以设计投捕手少参与的轮转方式)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和青少年棒垒球选手,那么这种延迟了球员类型固化的少年球队的缓慢发展,是完全值得的。
注:上文一律用棒球和“他”来描述。对于女子选手和垒球项目的“她们”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