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孩子的体育之路,注定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没关系,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但是也有一些坑是真的“坑”,掉进去绝对伤筋动骨,是绝对要绕行的。有时还能看到大人在把孩子不自觉往坑里拽的情况,那更是要惊醒。

第一天坑 没有习惯

兴致来了练得天昏地暗,情绪没了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说明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一致的运动练习习惯。没有一个固定的周期,不管是一天、一个周末、一个学期、一个赛季、一年,都是相对没谱的。这样的体育训练过个两三年,孩子就很快蹉跎了。经常能听到家长的感叹,其实我家孩子要是怎样怎样练的话,现在肯定打成什么什么样了。公转配合自转,四季穿了昼夜。不是说要练得有多么多,强度有多么大,关键是要把体育训练挂载到孩子的成长年轮中去,形成有规律的习惯,才会有效果。

每年球速能长个几公里,几年下来孩子就是王牌投手,每年击球能远个几米,几年下来孩子就是强棒。每项体育运动都有大量的技术细节和不同的工种,试图为孩子找到TA喜欢的部分,这样容易坚持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要让孩子更能逐渐忍受运动中相对枯燥无聊的部分。比如投球很有趣,但是拉皮筋复健就很枯燥,比如击球很有趣,空挥练习就有点无聊。

图片

孩子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发现兴趣,确立目标,获得动力,形成稳定的一致的习惯,就能让孩子熬过这些枯燥,克服未来道路上大概率会遇到的伤病、比赛输球等挫折。

第二天坑 没有自主训练

第一天坑坑时间,第二天坑可能主要是坑钱。孩子技术的提高,仿佛唯一希望就是上私教课。如果家长不推动、不花钱,如果教练不关注、不辅导,孩子就没进步甚至还倒退。这毫无疑问也是受到天坑的地心引力了,更是个花钱的无底洞。孩子练体育如果光有教练Coaching,没有自主训练Self-Coaching,也是不行的。相当于也没有彻底从第一天坑中爬出来。训练习惯不光是有规律的去训练营、去上私教课,而是更要有规律的自主训练、自我提高。

这个坑对很多家长来说有点像个温柔的陷阱,绝大多数训练机构很难会去主动拒绝送上门的业务。但是负责任的机构仍然会基于科学的球员规划,来帮助家长厘清哪些是通过必要的教练介入解决的,哪些情况下孩子需要自主训练或者顶多只是需要陪练。那么谁来当陪练呢?教练可以,小伙伴也可以,甚至亲子阶段家长的陪练更重要。谁应该是最长期、最可靠、最稳定的陪练呢?没错,就是自己。体育不仅仅只有必然成本不菲的有组织的体育Organized Sports,自发的,玩耍的,街头巷尾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也可以有很精彩的体育。比如就是利用一堵墙(确保安全不扰民的情况下),网球、足球、棒垒球等等各种项目都可以有无数种面向实战的自我训练科目。

图片

在教练辅导下训练和自主训练的时间比例基本要达到1:9。也应了我们的古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第三天坑 不主动

大家公认的一个优秀的体育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健康,积极,阳光,主动,遇事果断,行动力强,有领导力。那么我们培养孩子练体育毫无疑问就是希望TA们也是这样。可是我们大量的时候,孩子还是在不够主动积极地这样的一个坑里。往往是孩子不够主动,家长非常主动,孩子有点消极,家长非常进击。孩子半推半就躲在后面,家长冲在前面进行维权:要上场时间,要场上位置,要关注度等等。孩子觉得练体育是大人们特别是家长给我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和我关系不大,不需要我负太大责任。这种“安排”如果不合理,那就是教练的事情,家长是会去找教练麻烦的,大人们是会解决问题的。

这个坑多少有点隐蔽性。家长和训练机构的直接沟通当然是必要的,那是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去从技术心理等各方面设计方案,共同解决问题(这里的一个假设是这个机构是秉承无偏见理念的,否则用脚投票没有后续讨论的必要)。最佳的做法是(至少先尝试)家长鼓励孩子去和教练沟通。比如说,嗨,教练我想上场打某某位置,我可以做到怎样怎样。教练会直接给出反馈,给出希望,给出目标。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和年长权威沟通,去领取任务,去澄清目标,去明确责任,去自我驱动,去兑现承诺,对TA日后的独立成长太重要了。

图片

如果这点主动积极的本事没有培养出来,家长让孩子练体育花钱就是打水漂,还不如让孩子回家刷题,至少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考虑锻炼孩子交流能力的问题。

第四天坑 找借口

经过近年来的家庭教育的普及,让孩子懂得不推卸责任,不在外部环境上找借口,已经成为共识。大家对找借口这个天坑的警惕性已经非常高了,是一种唯恐避之不及的状态。这里仍然把它列出来是因为它的危害确实够大,很多时候是毁灭性的,就如同曾经喷发过的一个巨型的活火山口,看似平静,实则内部岩流涌动,值得我们时刻保持关注。

举一个需要放“请勿靠近”警示牌的例子。在一些青少年比赛上,某些教练或家长经常揪住裁判的问题不依不饶,甚至出现一些斯文扫地的行为(我们仍然先用脚投票,首先排除掉一些不洁赛事)。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帮助孩子认识几率,这时候已经无形中将孩子推到天坑的边缘了。裁判会有几率出现错误的判罚,但是绝大多数正确判罚下的局面,我们表现如何呢。抱怨最后一击最后一颗好球裁判的好球区尺度太大,那么比赛过程中满垒有人,轮到击球裁判“正常”判罚的时候,打点得分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是裁判的判罚决定了比赛,还是在正常比赛中的比赛能力对各种几率出现的局面的应对的积累左右了胜负。裁判表面上是赛场的焦点,特别是在出现争议判罚的时候,但是我们是否默默宽容选择性遗忘了很多球员们本可以更完美一些的可以提高的细节呢?孩子已经学会了不责怪队友,不去抱怨场地,但是潜在地或者公开地让孩子认为是裁判的误判让我们输掉了比赛,仍然会让孩子陷在“找借口”的坑中。我们不是根据出现有利或不利几率事件后采取不同的引导手段,而是要彻底摒除几率事件影响,让孩子专注在自己可以确定地自我提高的部分上。

图片

所以比赛后回家的车上,或者比赛后一起吃饭的饭桌上,关于比赛话题的讨论是非常重要而敏感的。家长要意识到某些话语已经会让孩子感到火山口天坑的灼热,此刻一定要带离到安全距离以外。

但愿我们只是杞人忧天,上面在思想实验中踩过的坑,现实世界中永远不要再踩。即使不小心踩中也没关系,孩子体育路上多吃苦,人生路上少吃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