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因为缺乏运动、学业压力增大、电子产品使用增多、久坐、不合理膳食和不规律睡眠等问题,小眼镜小胖墩等体质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增加孩子户外运动时间,保护孩子视力,保持良好体能体姿成为家长刻不容缓的事情。

对于广大儿童青少年普遍缺乏运动体质下降的社会现象,国家可能比家长更着急,这可以从不断加码的运动促进要求中可以看出来。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规定,“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2030年实现目标“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这是首次在儿童青少年健康和体育领域综合设定运动时长、频次和强度,成为后续相关文件的运动量基线。

《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在2018年8月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再次明确要求“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将“每周参加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作为对青少年学生的一个普遍要求,而不是作为2030年的远期目标。鉴于近视率居高不下,虽然没有加量,但对目标实现的要求提前了12年。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

在2021年4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中,出现了“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这样的提法,客观上将体育活动的时长基准延长到2小时而且把督促青少年运动的责任明确到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上。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

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则更进一步规定“保障儿童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相比5年前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项规定大幅度提高了对儿童运动的要求。一是把2030远期的“目标”变成了需要日常执行的“保障”工作;二是把频次从每周3次以上提高到每天;三是首次在“中等强度”后增加了“及以上”的延展。

从对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促进文件的发展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在运动量目标实现上呈现期限提前、运动时长加长、每周运动频次增加和运动强度加大等趋势。综合满足上述文件所有要求,现在的运动量基线已经是,我们要保障儿童青少年至少每天2小时的运动(校内校外各1小时),其中1小时是中等强度及以上体育运动(可以是剧烈运动,包括适当的抗阻或HIIT运动)。

国家面向全体的文件显然会考虑到各地区各类人群的不平衡情况,属于兜底要求。运动条件更好的学校和家庭,或者已经出现体质健康不良趋势的儿童青少年,追求更大的运动量也是合理的。


往期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