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垒球这项运动以技能众多、工种丰富著称。初学者如果以有涯随无涯,往往会有很深的知识焦虑。这里推荐一个“识-教-练-测-赛”五步通用框架,帮助大家在面对棒垒球新知识时做到兵来将挡。

第一步:识 —— 大局图景很重要

新学者一上来就陷入比较繁杂的分解和细节,有可能失去目标感。如果设定了把球打远,把球传准等目标,步骤简化到最多两、三步,更有利于初学者贴近未来要掌握的技能。比如打击细分需要有6-7步,但如果先建立整体的转体挥棒两步,初学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手眼协调的中球上,更沉着从容,效果更好。教练员演示的肢体语言和沟通的语言因此也会简化,容易被听者吸收。

整体图景的建立还可以扩大到完整局面的认知,打棒结合跑垒的连贯性,或者传接球结合回垒封杀等等,有了更完整的图景,明确的目标,就能反向刺激初学者学习分解的细节。

图片

第二步:教 —— 注重逻辑串起细节

分解的细节是教练传授的重要内容。始终是要问自己并且向球员解释,为什么要这么练。一个理由是开启并督促他们行动的一个导火索,是不能缺少的,把它作为鼓励球员思考的一个起点。并且整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授课方式,逻辑和环节的颗粒度不应该一样。越是低龄,颗粒度可以越粗,因为理解力和身体的发育是逐渐成长的。

在正确的全程图景建立后,着手细节仍然鼓励日拱一卒,每次有聚焦,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循序渐进的方式,便于承接后续的训练。具体是瞄准最薄弱的部分,还是加强最擅长的部分,可以由教练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去把握。

第三步:练 —— 重复是成功之母

在体育技能领域,重复就是成功之母。想要学会某项棒球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不是光靠数量堆积的低效重复。初学练习者首先要解决掉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要寻找一个完美环境才能训练。必须是一个大师,在最好的辅导下才能重复,或者必须有最好的场地条件等等。但重复必须是可以随时随地的,和自己的父母或者同伴传球,对着挡网练打击,对着一面墙练反弹球等等。关键是多体会,懂得如何自我调整第二步的细节内容去达到第一步的全景目标或效果。

这时候还要考验一个初学者忍受枯燥的能力,或者说真正需要培养兴趣的地方。成名的球手总是回忆自己就是单纯喜欢传接球,或者挥棒等。重复的训练本身对他们就是有最大吸引力的乐趣。如果还非要设计各种游戏去帮助克服重复的枯燥,那还是不可持续的。每项运动都蕴含着人类的原始的乐趣。棒球就是投掷和击球。开发原始的乐趣去逐级升华越来越高级的乐趣就可以让技能学习自动自觉。

第四步:测 —— 展示或测试

一项技能成熟的标志就是它能够在大量的个人重复和刻意训练后展示出来,能被科学的计量和测试。这一步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正如直接忽略第一步全景而直接进入细节一样,很多人认为训练了就要去比赛,比赛就直接检验了。实际上以赛代练光练技能效率是很低的,应该多练的是心理。一个传球都达不到垒间距,击球在没有防守时都打不出内场,接住高飞球平时训练就是小概率事件,这样的球员打比赛事实上就是浪费了自己(甚至是其他人)参与这项运动的时间。

中国棒球协会和中国垒球协会都公布过详细的各个年龄等级专项技术的测试标准,但大多数球队并没有主动在平时训练就要求这些标准。一个在技能方面能真正成长的球员,必然是投入甚至是醉心于技能本身的成长,而不光光是依靠比赛的氛围或仪式感被强行拉动的。

第五步:赛 —— 勇敢去参加比赛

比赛对初学者技能学习起到的作用就是去检验已经被验证过的技能如何恰当地被组合起来。在不可预知的突发情况下,在赛场氛围下,这些技能是否可以更好地施展出来。比赛还综合了规则意识、团队文化、逆境心理等其他方面的考验,如此综合考试,就更需要在日常训练中把单元测试考好。平时作业做不好,期末考试肯定考不好。

相比美国的孩子一年能打五、六十场比赛,我们比较活跃的孩子也只能到他们30%的量。一方面政府和协会应该举办和鼓励更多的赛事,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为比赛准备好必要的个人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团队配合能力。其实观赛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看成人的还是青少年的比赛,现场还是录像。我们大部分孩子学棒球,真的就像学数学或钢琴一样,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如果能直观看到比赛,也能对好的动作表现产生记忆、思考和模仿。这样也能从第五步赛再进一步扩展第一步识的境界。

图片

“识-教-练-测-赛”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能学习闭环。识和测比较容易不受重视。另外大多数人更注重如何得到很好的教,其实差距是在练的阶段拉开的。赛特别重要,但也不是万能的,单纯用赛的乐趣去刺激和引领全过程风险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