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个、清瘦、和蔼、可亲,一个慈祥的老者。”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如此形容他们熟悉敬爱的老师——尹嘉瑞教授,这个为清华棒垒球运动竭尽全力开创新局面十分敬业的老师。的确,清华棒垒球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沉重的一句话

台湾大学生代表团访问清华大学不无感慨地赞美清华大学,但对比台湾,他们说 ,“可惜看不见手套”(意即在清华没有打棒球的)。尹老师听到这句话,心中很不是滋味。在清华执教了解熟悉棒球的教师均相继离退病休,在岗位上的教师中仅他一人最为熟悉棒球。在学生时代,他曾是前辈罗兴贤先生指导的体院棒球队成员,也得过冠军拿过金牌,毕业后在北京高校中带队参加过北京高校的比赛,也多次担任过国内重大比赛的裁判工作。1958年被原国家体委批准为国家一级棒垒球裁判员,也曾多次兼棒垒球专项课教学工作并对该运动项目有执著的追求和钻研,此时此刻为了国家棒球运动的普及、为清华大学这个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校“没有手套”而内疚自责,心中总不平静,一种责任感、义务感促使他暗下决心:“中国高校一定要推广普及这项运动并要为此作出努力。”

沃土待开垦

清华大学开展棒垒球(垒球是棒球派生,二者同宗同源尽人皆知)历史久远。建校初期就有棒球运动。在1914年北京三角运动会(即汇文、协和、清华三校)上,清华夺得冠军,之后又夺过北京五校(北大、燕大、师大、辅仁、清华)及华北地区的冠军。学校中教师学生各有一支棒球队经常比赛,互有胜负。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男棒女垒在北京地区所向披靡,实力较强且多人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可惜,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止了清华棒垒球达15年之久。直至80年代,清华大学教学中恢复棒垒球以后,尹老师又组织教学组教师在全校举办了共80余个队的棒垒球教学比赛,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时间之长、气氛之热烈在清华历史上也达到了史无前例。事实证明了清华大学学生喜欢棒垒球运动。当广大同学认识了棒球,当棒球以它持有的魅力感染影响了清华学子们,他们会积极参与的。这是一片棒球的沃土,等待着勤奋的耕耘者精心去开垦。

艰辛的创业

时间跨入90年代,尹老师胜利完成国家教委委托协助山东省筹建烟台大学的任务(北大、清华共20余位教师)。并受到山东省政府嘉奖表彰。返回清华后,几个在中学曾打过棒球的同学恳切要求清华恢复棒球队。他们声称曾数次在校长接待日向校领导提过要求,有关领导表示待尹老师返校后再定。面对着同学们期待的目光和强烈的愿望,又深知恢复建队的困难,场地、器材、人员、领导态度这些相制约的因素使尹老师陷入矛盾之中。征询领导的意见,“同学有积极性是好学,但由于体育经费奇缺, 体育部领导不可能对棒球队给予经济上的投入” —— 这就意味着棒球队的组建只能是民办。民办就是一切都靠自己解决。想起了“看不见手套”的悲壮以及中国棒球协会主席魏明同志几次见面都叮嘱,“你们要拉个队给高校带个好头”,尹老师毅然下定决心,干!再困难也要干。他动员了曾是他的学生的邵怀月讲师和他一起艰苦创业。要知道这是无名无利没有任何报酬和补助,只有奉献的工作,邵老师当即痛快地答应了,只表示自己水平差怕担不了这重任。尹老师鼓励邵老师“咱们边干边学边提高” (实践证明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邵老师已完全能胜任此项工作了)。接着以三位中学打过棒球的学生为骨干,又从上棒球课的学生中选拔一些同学组成了棒球队。对此国家体委、中国棒球协会、北京棒球协会的领导十分高兴,魏明同志亲自带领各方面人士到清华赠送器材祝贺,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同学们很受鼓舞,师生一起动手平整场地,装网子、球笼。后因施工占了一块,则又修一块,经数次搬家才得到了今天使 用的长宽各70米的不规则场地。建队之日起,无论严冬酷暑,都坚持长年训练,队员出勤率之高、精神之饱满、训练之刻苦,在清华大学各运动代表队中是表现最好之一。每次棒球队纳新,尹老师除了祝贺鼓励之外,还提出“不能和我们同甘共苦共同奋斗的人,没有事业心只是想玩玩球的人,不要参加我们队”。至今没有—个同学为此而离队。为了观摩高水平的技术和比赛,尹老师的家就是棒球队的录像室。三伏骄阳下训练,他的夫人陈蒂济教授一次次地把熬好的绿豆汤送到训练场,邵老师的夫人也设法拉了20余件文化衫的赞助给队员们穿,比赛的棒球帽是大家凑钱以2元5角钱一顶的低价请学生家长从上海买来的……这支棒球队真正体现了民办,在这“民办”后面有一种精神在支撑。 

选方向、定位,走自己的路

铭记中国棒协主席魏明同志的指示“给全国高校带个好头”,尹老师深深知道清华棒球重要的是在校园里扎下根才会有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能持久,才能常盛不衰,才能影响到校外,而清华棒球的生命力源于雄厚的群众基础。他以极大的热情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搞好普及并组织校内竞赛,播放录像,邀请专业队来校表演。让普及促进提高,使提高建筑在广泛普及的群众基础之上。他要把清华棒球这一方水土建设成为育人的园地。与清华大学培养人的总目标相一致。他一开始就强调球风、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以棒球队为先导,组成浩大的棒球人口为基础,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尹老师以棒球队队委会为骨干,在棒球队组建的同时即成立了清华大学棒垒球协 会。协会又聘请两位老师为指导教师帮协会出谋划策,并亲自参加协会工作、审编协会刊物《挥棒》。还为协会提供后勤保障。球队成员分散到各系任各系教练和组织队伍,利用中午时间训练。尹老师又组织裁判队伍加以培训,为他们讲课、实习指导和申报,几年来已培训出近百名国家三级棒垒球裁判员,为校内比赛培养了大批裁判力量,其中已毕业的葛京、郭忠健同学被批准为一级裁判,活跃在国内外比赛的执法队伍中。这是我们国家学历最高的棒球业余裁判员(工学硕士)。尹老师也亲授棒球课,和邵老师一起每年普及近300人,使清华棒球人口保持在千人以上。他又指导协会每学期利用双休日举办校内联赛,最近几年发展为全年性的分甲级乙级升降级制度的大联赛,队伍基本保持在19个队左右。学生积极性高,有的整个宿舍都是棒球迷,众多同学要求参加棒球校队,宁愿经受长达3个多月的艰苦试训选拔。有些人不得已伤感 情地被淘汰,说什么“太残酷了,接受不了”。但是,这样做,清华棒球就成了气候。人们称赞棒垒球协会办得好,在全校70多个学生社团组织中棒垒球协会两届被评为十佳,—届被评为优秀协会,尹老师也连续二届被学校评为优秀指导教师。看着清华棒球的朝气蓬勃景象,他感到无比欣慰。
尹老师十分注重棒球场上人的德育培养,提倡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爱护公物、珍惜器材、尊重对方、尊敬裁判、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放手让棒球队同学去锻炼发挥他们的才干。

尹老师反复强调:我们是学生运动员,不培养专业队,也无向专业队输送人才的义务,重要的必须搞好自己的学习。学习是第一位的,努力提高棒球水平为学校争取荣誉是第二位的。凡学习与训练发生矛盾时,可以暂停训练去抓好学习,因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训练是业余的,我们利用假日、休息时间来刻苦练习棒球,充分发挥清华学子高智慧的有利条件,苦练加巧练提高水平,以此来提高棒球队对普及项目的影响。事实上棒球队同学大多荣获学校的各种奖学金;不少人是校、系的学生干部和社团骨干;有的是校学生会、校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和研究生“ 十佳”之一;有的入了党;不少人外语通过了“TOFEL”、“GRE”;队伍中三分之一以上是硕士生、博士生。抓好了学习,训练就无后顾之忧,棒球队水平也得到了提高。1993、1994、1995年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大学生棒球比赛的冠军。

我想,尹老师谈的这些是对的,这恐怕就是他经常讲的棒球要“走清华自己的路 ”、有“清华特色”吧!

知难而进

清华体育同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良好的传统。在清华,体育是按—个学科的规范来建设的。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所涵面极宽,体育代表队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共22支体育代表队。由于战线太长,经费严重不足,不得不把它们分为三个类别:A类(通常叫正规部队),即国家批准的高水平试点项目,如跳水和田径;B类(也称地方部队),即有相当群众基础,大家熟悉的项目,如篮、排、足、乒乓、游泳等 队;C类(大家叫游击队),是指如棒球队、垒球队、羽毛球、网球、手球、击剑等一些队。A类是学校保证经费。B类是公办民助,原则是学校支持运转,关键时尚需自筹部分资金。C类以民办为主,关键时象征性支持(如参赛报名费),平常运转一切自理。这些就是清华体育代表队的“人民战争”。棒球队这些年就靠“自理”。最让尹老师绞尽脑汁的是偌大一支棒球人口何以为生?!面对棒垒球器材昂贵、消耗量大,而清华学子中五分之一强属于经济困难学生,维持他们正常学习尚需学校多方设法,尹老师能把这些经济困难同学拒之于棒球之外么?不能!这就必须设法多条腿走路,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帮他们联系廉价优惠器材自购外,主要靠老师的奔走设法,以清华大学的声誉加上尹老师在棒垒球界的朋友,请他们给以支持。因而北京棒球协会、北京队、芦城体校以及梁友德先生、蔡富强先生、王克俭先生、胡加时秘书长、杨超副秘书长都曾给过有力的支持。但对于清华棒球的长年需求只能是杯水车薪,根本的问题还要靠自己。尹老师不是企业家而只是一个清贫的大学教授,解决问题只能靠发动群众,只要群众积极性调动了,办法总会有的。老师们翻找了60年代的仓库挖出一些破旧手套加以修理维持教学,其余的发给学生自己设法修补自用;几年来有的系拨点经费先后买了手套、护具和服装;有的同学托在国外的亲友在国外买最便宜的器材带回自用;有些同学干脆自己动手用木棒削成棒子使用,爱不释手;也有去参观专业队训练捡拾击到场外的球回来自用……大量维持教学和训练的还得靠老师们想办法。在体育社会化的今天,尹老师也在寻找社会上有识之士的扶持。可能是清华学子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几位学生家长伸出友爱的手,接着又争取到清华紫光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开发总公司,以及诺基亚(NOKIA)公司的解囊相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华棒球的经济困难,也保证了棒球队外出比赛的起码支出。尹老师十分珍惜这些赞助,恨不得—分钱掰作两半花,他要求大家艰苦奋斗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唯其这样,清华棒球才可能生存和发展。正和笔者谈论此事时,尹老师又在思考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虚怀若谷,拜能者为师

尹老师是清华大学体育教授,但不是棒球教授。在我国棒垒球界,他说“自己徒有虚名”。他是中国和北京体育科学学会会员,主攻方向是学校体育理论和体质研究,有较多的校内外社会兼职,而棒球对于他是情有独钟。作为已有4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时常私下解剖自己,他觉得,除了在清华棒球这块园地上能把握住棒球育人,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外,当今棒球技术发展很快,要使清华学生了解世界棒球发展趋向,以及使棒球队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如何使清华棒球上一个新台阶,自己力不从心,唯一的办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并向一切能人学习,取众家之长。他诚心地邀前辈梁友德先生、张可宏先生以及王占元先生给清华棒球队讲课、帮助训练。蔡富强先生、杨忠德先生、李兵先生也曾热心地指导过清华同学。为了提高队伍的素养,向强队学习,他带队专访天津体院棒球队,向他们学习,向刘钢老师求教。他推荐并组织大家学习研究王样茂先生的《现代棒球》、台湾吴样木光生的《强力棒球论》及梁友德先生的《少年棒球教程》和颜平安先生的《棒球训练参考》,以及每一期《中国棒球》。组织与实践相结合,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尹老师也在其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为了清华棒垒球事业的延续和发展,尹老师又动员出来曾是他学生现今已是清华体育部的骨干教师彭寿义、王俊华两位讲师,四个(连同上面说过的邵老师)同志组成棒垒球教学小组,在既无补助又不考核工作量的条件下,只提倡敬业和奉献,团结一致,一心扑在清华棒垒球场上,共同奋斗。尹老师还推荐这三位讲师参加北京市棒垒球协会的活动,又向国家体委争取了名额自筹经费派他们参加攀枝花市的全国棒球教练员训练班学习培训。现在这3位先生已能较好地组织清华棒垒球活动并带好队,其中两位教师已先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看到年轻教师的成长,尹老师心情无比的快慰,多次勉励他们“清华棒垒球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是一种对事业负责的精神。虽然尹老师已退休,但接受返聘,仍搁不下清华棒球,为它的兴衰而操心。  

扩大交往,走出国门

1991年冬,日本国长野县早起棒球联盟委派专务理事中村先生经中国棒球协会引荐来到清华园。尹老师接待了他,并不无自豪地介绍了清华学子们热爱棒球以及良好的风貌。中村先生看到清华棒球队在简陋的场地上顶着寒风艰苦训练的情景,十分感动,表示要和清华同学长期合作交流并要帮助清华大学。第二年就带队专访清华大学并赠送了一批器材,还帮清华训练。之后,每年专访清华一次。

1993年受日方邀请,清华棒球队成为我国高校访问日本的第一支棒球队,受到了长野知事的接见,新闻媒体追踪报道。日方十分重视,每场比赛均升旗奏国歌,清华同学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开阔了眼界,经过易地5场比赛,清华队以5战3胜的成绩受到鼓舞。尹老帅不失时机地邀请长野朋友们为其训练辅导,又在大阪邀请了曾任日农国家队教练的锻治舍先生为棒球队讲课,同学们收益颇丰。清华棒球队的各方面表现受到了日本各界以及留日中国学生的赞扬和鼓励。返国后,棒球队同学信心更足了。为了加强联系,清华体委聘请了长野早起棒球联盟会长花冈先生、理事长笠原先生以及中村先生担任清华棒球队名誉顾问,聘请曾带队参赛获日本全国高校冠军的著名教练大谷先生担任清华棒球队的名誉教练。由此清华棒球队就不断得到日本朋友各方面的帮助。

除此交往外,每年清华棒球坚持参加北京市国际体育交流中心举办的中日高校棒球对抗赛。虽对手实力强,清华每战皆输,但与强手较量,学生才知道天外有天,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尹老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锻炼队伍,至今清华棒球队已和日、美等国有比赛交流、并争取与台湾和香港的同学们加强这方面的联系。

带个好头

尹老师经常对我们讲:努力搞好清华棒球的同时还要鼓励、支持和帮助全国高校也能逐渐开展起棒球活动,才能形成气候,这是我们的职责之一,何况全国棒协对清华寄予希望。

他首先着眼于北京市高校。从自己筹来的有限资金中抽出—部分组织北京市高校“清华紫光杯”冠军赛(奖金1000元),连续举办了两次,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获得了殊荣,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两个学校棒球运动的开展。 

为打开各校建队以后交流比赛机会少的局面,他主张清华大学全校棒球等级大联赛接纳兄弟学校代表队参加,每双休日有—次锻炼机会,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均来参赛,促进了北京一些高校的棒球活动,至今北京市高校有棒球队或有棒球课的学校已近10所。 

为了给各中学棒球运动员毕业后也能参加棒球活动的机会,尹老师竭力促成清华率先给其中佼佼者降分录取。但由于清华录取线较高,降了分也难招进学校,尹老帅就向各高校推荐这些优秀运动员,已先后被他们录取。虽然被这些学校录取后在比赛中将会对清华棒球队造成威胁,但尹老师认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清华棒球联赛还积极吸收以校友为主组成的“紫荆花”队和以清华校友为骨干、计算机网友们组成的“BBS”队,以及以驻京记者组成的“体育记者队”参加比赛相互交流,使他们每年连续四到五个月都能在双休日参与棒球活动。

无独有偶,继中国棒球协会主席魏明之后,中国垒球协会副秘书长杨超也向尹老师提出希望清华建立女子垒球队“给高校带个好头”。领导的希望对尹老师既是信任又是要求。为此他自任总教练并亲任女子垒球课教学,培养后备力量,请男队帮助选 拔训练女垒;又动员彭寿义,王俊华两位老师担任教练,坚持了常年的训练。当时北京没有高校女子垒球队,她们就参加学校乙级棒球赛(逢女队打比赛时改打垒球)。尹老师四处游说各校,敦促他们并亲自训练辅导北大女子垒球队,设法协助他们解决基本器材。至今北京已有6个大学建立了女子垒球队,并于1998年开始了首次高校比赛。清华大学校内女垒联赛最多时已达到了9个队参加。看来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

当梁友德先生转告上海开始了高校棒球活动消息后,尹老师喜出望外,立即和他们取得联系,并和代表复旦大学的同志共同商量发展全国高校棒球活动,又对他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在上海各高校的努力下成立了上海大学生棒垒球联盟,尹老师立即组织北京各校向上海祝贺并积极筹办上海高校棒球队来京交流比赛,希望以此促进全国各大城市高校迅速恢复组建棒球队。
 
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全国大学生棒球联赛已停办了两年。据传1998年广州体院有意承办,尹老师知道后立即和他们取得联系并为他们献计献策,表示尽管经济困难 ,队伍正值青黄不接,水平大幅度下降的时候,清华大学仍然决定坚决支持他们并积极参加,关键是重在参与,重在提倡,重在友谊和交流,全国大学生棒球比赛再困难也要坚持。

可以说,尹老师对高校开展棒垒球活动是费尽心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他就热心地尽力去办。几年来,中国棒球工作会议均邀请清华参加,在会上尹老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清华开展棒球的情况,受到了大会的表彰,中国棒球协会授予清华大学“全国高校开展棒球的范例”大锦旗一面。无疑,这对尹老师也是一种安慰。全国垒球工作会议也邀请尹老师出席。他说:这说明领导对清华寄予厚望,我们将加倍努力。目前,他正致力于筹建中国大学生体协棒垒球分会。虽然他年逾六旬,但仍奋斗不止。他说:在彻底退下来前完成此项工作“此生足矣”!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极不平凡的工作,默默地奉献,勤奋地耕耘。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正如接受过他教诲的清华学子从海内外的反映所述,总的评价是“学者风度,牛样的精神,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我庆幸清华母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

本文选自1999年6月出版、梁友德主编的《基层棒球——我们共同的事业》。


2003年尹老师因病去世。“他就像是棒球比赛中的击球手一样,将一个个队友、学生送到下一个垒,帮助清华的棒球一点点找回传统,并形成了新的蓬勃局面”(摘自:《清华棒球之父尹嘉瑞教授》)。

在清华棒球队校友们的热心推动下,纪念尹老师的公益性年度赛事,清华大学尹嘉瑞杯少年棒球邀请赛,在2016年创立。赛事得到了清华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的大力支持,创立以来从未中断。自2020年移师校外后,2024年赛事将重返清华园举办。

尹老师夫人陈蒂济老师每届比赛都来到赛场,向参赛棒球少年送上祝福。陈老师还向赛事捐款,鼓励将比赛办下去;见到视同己出的昔日尹老师的弟子们,总是不忘叮嘱传承清华体育精神和棒球品格。

陈老师于2022年11月离开了我们。